香港家私协会

香港家私协会,中国家具协会,香港家私协会官方网站,香港家私,香港家协,深圳家协,广东家协,家具行业协会,家协,协会,家具协会,家具,家居,香港协会,深圳家私协会,国际家私装饰业,香港家私网,香港家具网

香港中聯辦主任:內地與香港和而不同求同存异

经济要闻  
    中新網3月7日電據中央人民政府駐港聯絡辦網站消息,香港中聯辦主任彭清華6日在十一届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香港代表團討論發言時表示,香港與內地深化交流合作是大勢所趨,對雙方都有利;兩地交流合作中一些問題有其歷史和現實原因,應客觀看待;産生的問題是發展中的問題,應以發展的辦法解决。他强調,個別摩擦事件幷不涉及根本方針、制度和法律層面的問題,而是如何看待兩地差异,尊重兩地差异,做到和而不同、求同存异的問題。

    彭清華指出,《政府工作報告》對港澳部分的闡述,針對性强,政策內涵豐富,充分體現了中央對香港的高度重視和殷切希望。他指出,《報告》對今年工作的部署和要求貫穿了中央“穩中求進”的指導方針。“穩”,就是把回歸15年來“一國兩制”實踐的成果保持住、鞏固好。“進”,就是根據環境和形勢的變化,謀求新的發展、新的突破,把“一國兩制”事業不斷推向前進。

    前段時間,在兩地往來中出現了個別摩擦現象,引起關注,一些人士對由此給兩地交流合作帶來的影響感到擔憂。對兩地交流合作以及在此過程中出現的一些矛盾和問題應該怎麽看?彭清華談了幾點個人看法:

    第一,內地與香港深化交流合作是大勢所趨,對雙方都有利。回歸15年來,香港與內地在各個領域的交流合作越來越密切,對兩地經貿和社會發展都産生了重要影響。中央政府先後出臺了CEPA及其8個補充協議,自由行,粵港、京港、滬港三大區域合作機制,《粵港合作框架協議》,跨境大型基建項目,支持香港發展離岸人民幣業務等一大批挺港措施。國家“十二五”規劃將港澳單列成章,去年李克强副總理訪港期間,又代表中央政府宣布了六個方面36項政策措施,極大地消除了香港與內地經濟合作中的制度性障礙,明確了香港在國家經濟發展大局中的定位,爲香港的長遠發展提供了强大動力。

    與此同時,香港也以自己特有的優勢,爲國家發展作出貢獻,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。截至2011年底,香港在內地的直接投資項目累計30多萬個,比1997年增長近一倍;內地實際使用港資累計4662億美元,比1997年增長近三倍;香港對內地的貿易依存度已超過對美國、日本和歐盟的總和。現在,在內地就業的港人有17萬多,在內地登記注册的港資法人企業超過11萬家。香港製造業整體北移,不僅對內地省份的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起到了助推作用,也極大地拓展了香港自身的發展空間,促進了香港經濟轉型尤其是服務業的發展提升。

    現在,兩地交流合作正由過去以投資、經貿爲主,向經貿、文化、社會、民生合作及人才交流寬領域、全方位拓展。所有這些領域的交流與合作,都成爲兩地相互促進、共創繁榮的重要平臺。

    對于香港與內地的交流合作,香港社會總體看法正面。香港中文大學去年的多次民調顯示,當受訪者被問到“你希望下任特首强調香港與內地保持一定距離多些,或是强調與內地加强融合”時,認爲應與內地加强融合的占六成半。香港回歸以來的實踐證明,不論是經濟發展比較順暢的時候還是遇到困難的時候,加强兩地交流合作都是抵禦風險、互利共贏、謀求更大發展的推動力量。這既是香港發展的需要,也是國家發展的需要。

的過程中難以避免的,是各種原因綜合作用的結果。

    一方面,中國這麽大,各地歷史文化和風俗習慣不一,差异是客觀存在。這種差异,不僅內地與香港之間存在,南方與北方、東部與西部、城市與鄉村之間同樣存在,更何况香港與內地有著不同的歷史境遇、文化氛圍、社會制度、法律制度和生活方式。

    另一方面,兩地經濟發展水平不同,不同發展階段也表現出一定的差別。如果我們把現在香港和內地的差別與改革開放前相比、與回歸前相比,就會發現這種差別已經大大縮小了。據統計,去年內地訪港旅客已達到2810萬人次,比1997年的236萬增加了11倍。如此大規模的人員往來,出現一些這樣那樣的摩擦,似可不必大驚小怪。

    第三,兩地交流合作中産生的問題是發展中的問題,應該以發展的辦法加以解决。對兩地交流中出現的個別現象,既要認真對待,又不可一葉障目,不見森林,不可走回頭路。內地人到香港買奶粉、買名牌、買房子,一方面拉動了香港的消費,擴大了就業,增加了收入,另一方面又拉高了物價,對市民日常生活造成一定影響,港人有些抱怨完全可以理解。過去,香港人到深圳購置物業,也一度抬升了深圳的房價,市民也有一些反應,但現在這方面的抱怨明顯减少了。發展中的問題還要在發展過程中解决,對此,我有幾點建議。

    一是正確看待兩地差异,尊重港人生活方式。最近發生的這些事情雖然有一定的偶然性,但其中一個深層原因,是部分港人在兩地合作不斷深化、聯繫日益密切的背景下,對自身生活方式、生活環境和價值觀念會否受到衝擊的憂慮。許多人一方面贊成兩地經濟融合幷從中受益,一方面又擔心被同化,喪失原有價值。事實上,這種擔心回歸前就存在幷且更加嚴重。小平同志提出“一國兩制”的構想,中央政府做出香港社會制度不變、生活方式不變、法律基本不變的鄭重承諾,幷通過基本法予以確認,舞照跳,馬照跑,股照炒,極大地解除了港人的擔憂。

    第二,兩地交流合作中出現一些問題有其歷史和現實的原因,應該客觀看待。我認爲,這些問題是在兩地交流合作快速他表示,回歸15年的實踐證明,“一國兩制”得到成功落實,香港同胞對此有深切感受,國際社會也給予高度評價。應該說,兩地交流中發生的個別摩擦事件,幷不涉及根本方針、制度和法律層面的問題,而是一個如何看待兩地差异,尊重兩地差异,做到和而不同、求同存异的問題。我相信,這不僅是香港市民的期望,也是內地同胞的期望。內地人去香港,與去北京、上海、天津、廣州有什麽不一樣?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看看按照“一國兩制”方針實行資本主義的香港是個什麽樣子,有什麽不同。從這個角度看,保持香港自身特色是香港的生命力之所在。

    二是妥善處理偶發事件,理性做好疏導工作。現在內地每年有數以千萬計游客到香港觀光購物,香港人對此是真誠歡迎的。即使在國際金融危機最嚴峻的時候,香港的游客仍持續增長,市場暢旺,市民受惠。這固然得益于內地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和改革開放,也盡顯了香港“東方之珠”的獨特魅力。我相信,沒有人想把香港的大門關起來。前不久,由一內地小童在地鐵進食引發的爭議,借助網絡迅速放大,個別人士的言論火上澆油,蔓延成了一個被廣泛關注和捲入的公衆事件,這值得我們認真思考。這樣的事情今後難免不再發生,關鍵是要客觀看待,理性解讀,積極疏導,建設性化解,不要因小失大,因噎廢食。最近有自稱“中國公民”的深圳網友自費在香港報紙刊登一則“香港人,謝謝你”的廣告,就引起了兩地民衆的溫馨回應和廣泛共鳴。

    三是創新兩地合作機制,切實加强溝通協調。在中央政府的支持和推動下,兩地在各領域的合作機制不斷建立健全,爲處理兩地交往中發生的一些矛盾和問題提供了機制保障。隨著兩地交流合作日益擴大和深化,原有問題解决了,新的問題還會産生。因此,必須適應新的情况,不斷完善和創新兩地合作機制,加强溝通協調,及時妥善處理存在的各種問題。